
在上一篇文章中,我们提到了主席利用“声西击东”的策略,在莲塘和良村两场战斗中取得了胜利。紧接着,红军识破了蒋介石所设的“中心开花”的陷阱平台配资,并巧妙地突袭了黄陂,重创了毛炳文的第8师。
仅仅五天时间,红军凭借极高的机动性,从包围圈中迅速突围,完成了三场战斗,摧毁了蒋军近一万人的力量。黄陂战斗中,红军缴获了一份电报,是中央军第10师师长卫立煌和第6师赵观涛发给毛炳文的,告知两支师已经向黄陂进发。
红军意识到黄陂不宜久留,于是决定采取迅速撤退。当天战斗结束后,红军释放了所有俘虏,并连夜从黄陂向西约40公里的君埠转移。其实,蒋军早在红军布下两路疑兵后,何应钦便怀疑红军故意诱敌西进,以便东线突围。但蒋介石自信满满,认为自己的30万大军能轻易压垮红军,坚信红军不可能从西线突破。
然而,蒋军追击至赣江时却什么都没有找到,这时他才意识到可能中了红军的计。此时,红军的胜利在莲塘和良村两场战斗后已经显现,上官云相和郝梦龄两师的主力被歼,蒋介石终于意识到自己被红军所耍。他不得不承认,这次交换虽然丢失了两支杂牌师,但换来了红军主力的位置。
红军在撤出黄陂后,蒋军紧随其后,迅速向君埠进军。此时,红军主力正在向抚州撤退,蒋介石认为红军此举只是诱敌之计,依然未能识破红军的真正意图。蒋介石指挥蒋军继续北上,错误判断了红军的真实位置。此时的蒋介石,已经深陷自己的错误判断之中。
展开剩余76%红军在君埠的转移,虽面临重重困难,但主席决定采取再次诱敌的策略,将蒋军引向不利的方向。这一次,主席选择了抚州作为诱敌的目标。抚州地理位置特殊,若蒋军向北推进,将对南昌、九江构成威胁;若向东,则能威胁江浙的重要经济区。无论哪个方向,蒋军的部队都会被迫离开赣南。
红12军被派往北上抚州执行诱敌任务。这支部队虽然在红军中不算最强,但因擅长长途机动和迂回作战,被赋予了诱敌重任。在北上过程中,红12军故意暴露行踪,诱使蒋军误以为主力正在北攻抚州,从而带走了大部分蒋军的追兵。与此同时,红军主力则悄悄向西突围。
红军主力的西进并非没有风险。蒋军的陈诚、罗卓英部队正密集行军,距离红军主力仅有十公里。红军面临着被蒋军夹击的危险,然而赣南的山地地形为红军提供了掩护。红军通过山脉穿插,避免了与蒋军的直接遭遇,最终成功突破包围,回到兴国休整。
在经过半个月的连续作战后,红军通过巧妙的战术和机动,成功恢复了兵力,从原先的3万增至4万,进一步加强了战斗力。与此同时,蒋军也意识到自己被拖入了困境。蒋介石的大军虽多,但在复杂的山区中却陷入了困顿,无法有效追击红军。
这时,蒋军面临来自其他战线的压力。南方的桂系和粤系联军已向湖南进发,威胁蒋介石的后方,蒋介石不得不分兵应对。红军则抓住这个机会,发动了反攻。根据侦察报告,蒋军的几支主力部队在撤退过程中暴露了侧翼,红军决定趁机消灭这些残余力量。
红军在战斗中击败了蒋军的部分部队,并成功占领了敌人的阵地。经过一番激烈的战斗,红军彻底歼灭了蒋军的一部分主力。在高兴圩战斗中,红军虽然付出了较大代价,但依然成功打击了蒋军的第十九路军。最终,红军的反“围剿”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。
这场战斗不仅是对红军勇气和智慧的考验,也展示了蒋介石在战争中的指挥失误。蒋军虽然兵力雄厚,但在红军的巧妙战术和山区的艰难环境面前,也显得力不从心。
第三次反“围剿”后,蒋军转入了防守阶段,而红军则迎来了相对的恢复和发展时期。然而,在这段时机中,主席却离开了前线,给红军带来了新的挑战。红军接下来的进攻也遭遇了一些波折,但如何应对这些困境,仍需继续观察。
发布于:天津市鼎盛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