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围困长春是中国解放战争中一场重要且特殊的战役。它发生在辽沈战役之前配资投资平台,因多种争议而引人注目。具体来说,这场战役有以下几个争议点:
首先,东野(东北野战军)虽然拥有75万正规军和近百万的地方部队,但卫立煌领导的东北剿总也有55万大军,双方兵力接近。其次,东野虽然成功解放了四平,但尚无针对守敌10万以上的大城市进行攻坚的经验。再者,林彪对如何在东北战场收官并没有明确的作战计划。第四,围困长春的战术持续了五个月,却没有进行积极进攻,这让战术的有效性受到质疑。最后,长春守敌的策略最终导致了60军的曾泽生在战场上的起义。
当时,东北战场是我军唯一的优势地区,东野兵力占优,为什么林彪没有选择直接攻打长春呢?
展开剩余76%1948年3月,东野解放了四平,东北已解放了20多个城市,卫立煌的55万大军被压缩到沈阳、长春、锦州等几个大城市。而东野兵力已接近百万,形成了对卫立煌的大优势。东野不仅有12个主力纵队,还有大量独立师和地方部队,这使得他们的战斗力大增,士气高涨。
与此形成对比的是,卫立煌的55万大军被分割到几个孤立的区域。卫立煌和副总司令廖耀湘指挥的兵力龟缩在沈阳周围;郑洞国的10万兵力则困守在长春;而范汉杰指挥的15万则驻守在锦州一带。东野兵力优势明显,士气也占上风。然而,东野在面对这样一座大城市时,并没有立即展开攻坚。为什么呢?
“大城市”的概念指的是守军超过10万的城市,在三大战役之前,这类城市的攻坚都异常困难。像济南、长春、锦州等地的守军多达十万人。长春的围困战始于1948年5月23日,直到10月19日才完全解放。在此之前,东北战场最大的一次城市攻坚战是1947年夏季的四平战役,东野出动10万大军,击败了敌方3.4万兵力,但付出了巨大的伤亡。也正是这些惨烈的经历,让林彪对大城市的攻坚产生了顾虑。
此前,我军还没有类似规模的攻坚战。尽管在济南的战役中,我军成功攻占了10万敌军的大城市,但那场战役的损失也是巨大的,华东野战军伤亡了2.6万人。林彪原本打算投入30万兵力,牺牲约4万人来攻下长春。然而,考虑到长春的地理环境和敌人的坚固防御,林彪最终放弃了强攻,转而采用围城的策略。通过围困长春,东野可以诱使卫立煌派兵前来增援,进而在运动战中歼灭敌人。
但问题在于,卫立煌并没有按计划出兵增援,反而选择坚守沈阳,死守不出。面对这一局面,林彪决定采取长时间围城战。东野的部队于6月22日全面封锁长春。
在长春内,郑洞国指挥的10万大军以及约30万的其他人,包括军官家属,都被困在城中。为了维持军队粮食供应,郑洞国不仅从民间强行收购粮食,还优先保障军用粮食,导致物价飞涨,民众疾苦。此外,长春的空投物资远不足以满足需求,导致城内极度混乱。为了节约粮食,郑洞国甚至驱赶民众出城,可是,这一举措不仅未能摆脱困境,反而加剧了百姓的苦难。
东野部队严密封锁,任何试图通过过渡地带的行为都会受到拦截。然而,东野的政治部意识到,驱赶民众的做法只会加剧人道灾难。于是,林彪在收到建议后,决定放宽限制,允许难民通行,并指示各部队开设收容所,从而减轻民众的困境。最终,东野接纳了大约15万出城的难民。
与此同时,郑洞国的内部也开始动摇。由于物资严重短缺,他手下的部队不仅出现了优待与排挤的现象,还爆发了严重的士兵不满。曾泽生的60军就是其中一个受排挤的部队。最终,在长春守军的极度困顿下,曾泽生带领60军发起了战场起义。
到此时,辽沈战役已接近尾声。东野已经全歼了廖耀湘兵团,锦州也已解放,长春的守军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。最终,长春的指挥官郑洞国投降,战役宣告结束。
这场长春围困战的胜利,成为了东北战场的关键一战。通过长时间的围困,东野以较小的伤亡收网,最终解放了这座战略重地。
发布于:天津市鼎盛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